初審編輯:
責任編輯:張婷婷
東營網訊 近日,記者一路跟車行進在東營河口百萬畝生態漁業區內,一條條柏油路縱橫相接,養殖池塘星羅棋布,令人不由感嘆短短時間內這里基礎設施配套越來越齊全,生態漁業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東營河口百萬畝生態漁業區位于河口區北部,規劃范圍東起挑河、西至潮河,南起生態河、北至-10米等深線,總規劃面積100萬畝,共分為淺海50萬畝、灘涂50萬畝兩大版塊,漁業區建設期限為5年,計劃總投資30.2億元,目前已有30余家企業及大戶入駐,累計實現社會投資27.5億元。
隨著生態漁業區的基礎設施條件越來越完備的同時,山東華春漁業有限公司、山東通和水產有限公司等一批當地漁業龍頭企業越發紅火起來,輻射帶動能力也進一步增強。
記者來到東營隆祥海參養殖項目基地時,該項目負責人丁學邦告訴記者:“現在咱們漁業區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好了,往常每年雨季到來,拉貨車根本進不來,現在路修好了,基礎設施配套齊全了,海參根本不愁賣,到了出海參的季節,上門來收購的客商很多,而且海參賣出去的價格也高了!
記者在東營市曙光匯泰70MW漁光互補項目現場看到,標準化的海參養殖池塘成方成片,池塘之上布滿了一排排的太陽能光伏板,據了解,這種生產模式可以實現光伏發電與漁業養殖的雙重收益。該項目負責人楊健這樣告訴記者:“我們項目立足產出效益最大化,探索創新了‘上能發電,下能養殖’的資源利用新模式,實現水體養殖與水面發電同時進行,太陽能光板直接成為海參的‘保護膜’,我們的項目全部安裝完成后平均上網電量為9000萬KWh,產出海參50噸,每年可實現產值1.2億元!
因海而生,向海而興。東營河口百萬畝生態漁業區項目是河口區充分利用海洋資源,發展海洋經濟的一個典型案例,河口區充分發揮淺海、灘涂、荒堿地三大資源優勢,全力打造規;、現代海洋經濟產業,為打造河口百萬畝“海上糧倉”而不斷蓄力。近年來,河口區注重依靠科技養海、吃海,通過不斷提高漁業科技水平向“藍色國土”尋求不竭的發展動力。該區先后實施了國家“薪火計劃”淺海灘涂貝類規;B殖、渤海梭子蟹規;庇瓤蒲许椖23項,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、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、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對接,建立了海參、對蝦、貝類三大品種實驗基地,引進海參、扇貝等新品種6個,推廣海參分階段養殖、接力式養殖,對蝦大田養殖、參蝦混養、工廠化養殖,淺海貝類筏式養殖等多項技術,實現了漁業的良性發展。自2016年7月“海生·河口”漁業科技精準對接啟動以來,省海生院、市海洋與漁業局、河口區政府三方發揮各自優勢,依托我省蝦蟹類、貝類、刺參產業創新團隊,與當地大型漁業企業開展“一對一”的科企精準對接,大力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工作,建立了涵蓋產業鏈各個層面的技術團隊,促進了全區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。(記者 陳莎莎)
初審編輯:
責任編輯:張婷婷